《肖申克的救赎》观后感
发表时间:2017-01-25
好的电影能够让人获得深度的放松,并从中得到启迪。优秀的电影可以让人多次观看,依然有新的收获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就是这样一部值得多次观赏的好电影。
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拍摄于1994年,豆瓣评分9.6,并在豆瓣高分榜上名列第一。故事发生在1947年,讲的是银行家安迪因为误指控而被判无期徒刑,进入肖申克监狱。但他没有安于现状,而是坚持不懈,最后成功越狱的故事。
最初听到《肖申克的救赎》这个片名,以为肖申克是个人名。实际上它是一个地名,即 "鲨堡监狱"。这个监狱,是座人间炼狱,不仅是因为它那里狱卒残暴、狱霸横行,而且是因为它对人的精神的磨蚀。
在那种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,似乎只有全部放弃希望。希望究竟应不应该有?按照片中人物red的说法,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,它能把人弄疯。他先后两次申请假释,都未成功。两次满怀希望的申请,最终都被无情地拒绝。应了一句古话,希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似乎人就不应该有欲望,这样就不会痛苦了。但这样活着真的有意义吗?主人公安迪做出了不同的选择,他靠着希望和毅力,最后实现了在瑞德看来是不可能的越狱。因此,影片最终给出的结论是,希望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
通观整部影片,体制化也是这部影片要极力挖掘的东西。所谓体制化,就是你一开始要极力排斥的东西,可能完全无法接受。但一旦和这样东西接触久了,可能你反而离不开了。监狱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,但在里面生活得久了,可能反而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了。片中有一个叫布鲁斯的囚犯就是这样,他在监狱里呆了五十年,在古稀之年刑满释放,重获自由。然而,他已经习惯了在监狱里连上厕所都要向狱警请示的生活,重新回到外面的世界让他无所适从。最后他选择了自杀。在自杀的墙上留下一句遗言:布鲁斯到此一游。
我想,体制化从某个角度也说明了人的惰性与适应性,它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意义。积极的意义是,有些我们之前认为无法适应的生活,可能时间久了,也就习惯了,它会让我们觉得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。但另一方面,它无情地消磨了我们的斗志与激情,使我们不求上进,安于现状。当然,路在脚下,怎么走是自己决定的。
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片中所展现出来的坚持精神了。为了离开监狱,安迪用一把小锤,挖了19年的时间,而这在别人看来是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。然而,生活就是这样,只要你坚持了,也许就会走出困境。不坚持,则一无所有。
影片通过肖申克监狱这个小环境,对人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挖掘。正是这种挖掘,让我看到了自身的缺点,从而明确了努力的方向。通过观看,给自己以收获,这就是好电影的价值。
行政部 孙彪